运行管理

首页» 运行管理» 规章制度

跨尺度微纳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合作机制

发布日期:2021-11-11

    实验室的开放就是指要打破科研机构原来所处的封闭状态,打破单位或部门所有的体制,把实验室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国内外开放,力求更高的科研效益。具体开放合作机制如下:

    一、组织参观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普及,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每年不少于10天。除此之外,实验室需要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和师生参观其他实验室,增加实验室的相互了解,如实验室近期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从而达到交叉融合,增加合作,同时可以取长补短,改善管理机制和工作环境。

    二、举办学术前沿讲座。实验室结合本学科研究内容,邀请有影响的学术大师举办学术前沿讲座,让实验室的师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

    三、参加国际学术。国际学术会议是为科学家们提供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的重要场所。这种会议,由于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各国优秀的科技人才,有利于科学家的技术专家交流各自的新发现和新问题,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开阔视野对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大有益处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四、国外学术访问与学术交流。国外学术访问与交流学术访问和实地考察活动可以比较快地了解国外在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些研究方面整体发展的动态和水平。通过这种访问和交流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改进实验室工作,例如研究方向和内容以及研究力量布局等;在科研思路方面,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课题建立新的实验系统。此外,在考察访问中,还可以与对方实验室探讨合作研究的可行性,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关系。

    五、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鼓励实验室成员开展国内外的科研合作,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学校或企业共建实验平台,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学术联合,在管理与配套设施方面向国内外合作研究倾斜。

    六、通过开放基金吸纳国内同行参与合作研究。开放课题平台是高校重点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方针的重要手段,对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以设立开放课越吸收客座研究人员的方式,拓展和深化科学研究,对集成和优化人才、技术、资金和装备等的优势,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新技术领域的探索,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在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